世上最痛苦之事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当生活的阳光不再,我们该如何走出痛苦的深渊,如何面对婚姻的危机?年美国著名剧作家大卫.林赛的戏剧《兔子洞》上映,这部以家庭失亲为主题的戏剧于年获普利策戏剧奖。年,根据戏剧改编的同名电影《兔子洞》上映,大卫.林赛亲自操刀,妮可.基德曼担任主演,电影上映后获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第68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女主角提名;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编剧提名。电影讲述了一对原本幸福的夫妻再经历丧子之痛后竭力走出伤痛的故事。贝卡、豪威原本是幸福的三口之间,但是他们4岁的儿子丹尼在追小狗时出车祸去世,从此之后夫妻二人被自责、伤痛折磨,看似平静的家庭之下是无声嘶吼的痛苦。导演通过对贝卡、豪威二人面对痛苦的不同方式,向观众展示了失亲家庭的无助。在影片中利用兔子洞、花园、缺席的孩子等隐喻向观众展示了失亲夫妻的日常生活。通过“生”与“死”、“爱”与“痛”的对比启发观众痛苦终将成为过去,未来依旧可期。贝卡看着花苗满眼心疼痛失爱子贝卡、豪威通过不同的方式自我救赎01深陷痛苦的贝卡选择逃避和自我放逐来排解痛苦电影中的贝卡是一个矛盾且善良的人。一方面,她对儿子的死耿耿于怀,无法从悲伤中走出来;另一方面,她渴望被救赎,希望自己开始正常生活。但是家里的一切都提醒着她:她曾有过一个孩子,那孩子去世了。门上有他按下的小手印,卧室里有他的衣服、玩具,家里还养着他最爱的狗。为了走出过去,贝卡开始一点点清理儿子的衣服、影像甚至想要通过卖房子逃避儿子的影响。可是,这样做并没有让她轻松。因为害怕别人提到儿子,她与母亲争吵、和妹妹闹翻、同朋友疏远,辞去工作像一只鸵鸟一样躲在家里。可是,当她在超市看到一位妈妈拒绝给孩子买糖果时,她上前给了那位妈妈一巴掌,打完之后她放声哭泣。原来做了那么多努力,在她的心中仍然被痛苦填满,贝卡的哭泣是为自己逝去的儿子,更是为自己的未来。从贝卡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女人藏在理性之下的感性。面对失去的儿子贝卡的做法看似理性、无情,但是她的内心却是感性善良的。正因如此,她找到了车祸的肇事者杰森,通过与杰森的接触,转移自己的母爱,通过原谅杰森来原谅自己。在处理痛苦时她不相信上帝,不相信朋友、亲人的安慰,而是独自通过“解铃还须系铃人”的疗法让自己真正走出悲伤。这是女人独有的温柔与感性,通过这种行为理性出发点感性的做法,贝卡内心的伤痛一点点被抹平。贝卡与豪威参加倾诉小组02痛失爱子,豪威选择将回忆长埋心底并走出去与贝卡相反,豪威的做法则是将理性的生活寄托在感性的表达上。相较于贝卡,豪威似乎已经从丧子之痛中解脱,他将与儿子有关的记忆长埋心底,在夜深人静之时一个人在黑暗中一遍又一遍地看儿子的影像,回忆儿子的点滴,固执的珍惜着家里儿子留下的没一点痕迹。甚至为了让他们的生活重回正轨,选择了加入倾诉小组,向陌生人倾诉自己的痛苦,借由别人的痛苦和安慰来抚慰自己内心的伤。相较于贝卡的理性表达,豪威的表达更加感性。他渴望别人的安慰,希望留下儿子的印记达到心理安慰的作用。可是在思想上豪威又理性地认识到他们的儿子已经离开,逝者已去,再不可追回。所以豪威才提议再生一个孩子来继续自己的生活,从这方面来说男人比女人更加理性。他们会怀念过去,但是不会放弃未来,在豪威的心里,他清楚地知道未来终会到来,对逝者最大的尊重就是缅怀他们。通过贝卡与豪威的不同做法,我们可以看到“失去与承受”的无奈。面对丧子之痛,夫妻之间本应是最亲密的人,可是由于男人、女人的思维方式、处事习惯的不同让沟通成为夫妻之间最大的障碍,亲情的安慰对于伤痛亦于事无补,在痛苦面前人注定是孤独的。我们唯有自救,方可重生。豪威发现儿子的东西被清除后无奈又伤心通过各种隐喻深化电影主题01兔子洞:虚幻与现实交织,生与死交替《兔子洞》来自于《爱丽丝梦游仙境》,是里面的一个场景,意思是“出口”,导演以“兔子洞”命名,讲述了一对中年丧子夫妻如何找到未来生活的出口。爱丽丝就是坠入了兔子洞才开始了自己的梦幻之旅,导演以“兔子洞”命名,预示着贝卡和豪威将在虚幻的过去和现在之间徘徊、撕扯。对于豪威而言白天的他是生活在现实之中的,他像正常人一样上班、打球、泡澡,但是当夜幕降临,他独自一人回到过去的虚幻里,一遍又一遍地看儿子的视频,回忆儿子的点滴。对于贝卡来说她一直在过去的虚幻中挣扎,儿子的身影、回忆无时无刻不侵袭着她的神经,逼得她无法回归现实。当某一天她终于下定决心,穿上职业服装,冲回曼哈顿写字楼时,却发现前台换人,旧时的同事早已离开,曾经的跑腿小弟成了经理。物是人非的错位感让她更加无法分清虚幻和现实。此外,“兔子”在西方文化中还是“生育”的象征。导演通过虚幻和新生命来减轻现实的痛苦。在影片中贝卡得知妹妹怀孕之后,即便悲痛仍旧让下一切,承担起“母亲”的角色,照顾妹妹,为未出世的孩子准备衣服、安排未来。导演通过新生命的喜悦来冲淡生命逝去的悲痛,并告诉观众生与死是交替循环的,生命的逝去必将迎来生命的降临。杰森的漫画《兔子洞》02缺席的孩子:逝者已矣,不可追回在电影中贝卡和豪威的孩子并没有真实出现过,只是在豪威的手机中记录了几段简短的视频。孩子的存在需要用视频、小狗“太子”、冰箱上的贴画、卧室里的衣服玩具来证明。为什么自始至终孩子都没有真实出现呢?哪怕是在贝卡回忆起车祸现场时也只有撕心裂肺的自己和不知所措的杰森。导演通过缺席的孩子告诉观众:逝者已矣,不可追回,而这也是本片的主题之一。对于失亲家庭来说,过去是痛苦的。但是,很多人因为自责、歉疚、悲伤会有意地将自己沉溺在痛苦之中,通过自我折磨来取得心理安慰。可是电影告诉我们逝去的人将永远消失,即便是生者遍体鳞伤依然无法追回逝者,生者无论如何折磨自己,如何放不下都是镜花水月,徒增苦楚而已。所以,身在兔子洞的我们要明白生活的出口一直都在,只有放下才有未来。贝卡在与杰森的谈话中放下过去03花园:代表生的希望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贝卡家的花园。西方文学中关于花园的最早记录来自于《圣经》中的伊甸园。在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偷尝禁果,才有了人类,所以花园代表着生命与希望,是人类被放逐的起点。在影片开头,贝卡在打理花园时,看到邻居不小心踩到了一株幼苗,她满眼心疼,此时的幼苗不仅是植物,更是幼小生命的象征。贝卡的心疼,正体现了她内心对儿子的思念,对生命的向往。在电影的结尾,贝卡和丈夫在花园中送走了聚餐的朋友,夕阳的余晖下他们二人十指相扣。这时的贝卡和豪威都已经决定放下过去,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就如贝卡看到杰森的《兔子洞》漫画之后说的那般:“这只是我们生活的悲伤版本。还有其他版本,在那里,一切还好好的——我喜欢这个想法,真好——在某处,我们仍在欢度年华。”正是因为相信美好生活的可能,贝卡才决定放下过去,原谅杰森也原谅自己,回到现实生活中和丈夫一起招待朋友,继续生活。花园其实象征着贝卡、豪威婚姻生活将充满希望,也是告诉每一个失亲的家庭终会在某一天回归正轨,迎来自己的新生。影片的最后贝卡和豪威在花园中牵手结语《兔子洞》没有浓墨重彩的描写兔子洞这一事物,只是通过杰森的漫画传达给观众。通过导演的刻画,我们看到了失去儿子后痛苦不堪的夫妻、自责不已的罪魁祸首,在导演的镜头下每个人都有着人性的善与恶,也有着各自的痛苦。可是他们都是孤独的,痛苦无法让他们彼此靠近,只能让彼此更觉孤单。在痛苦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兔子洞。影片通过虚假的兔子洞、平行宇宙与孩子去世的真相之间的对比,让观众看到了“失去”的沉重,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女主角贝卡的回归,则是告诉我们即使生活无比悲伤、难过,但时间会抚平心中的创痕,学会接受现实是释怀的第一步,面对伤痛如何继续生活是成长的课题。跌入兔子洞时请不要沮丧,在那里感受人生的痛,继而找到出口慢慢走出兔子洞,你会更加坦然面对生活。正如贝卡的母亲所说的那样,“虽然无法遗忘,但有时它会变得可以忍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8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