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就记得每天和好朋友村子东边钓青蛙,西边爬山摘野果,好不悠闲自在。你问我的梦想是什么,我记得有:明星、作家、科学家……当然,这些都是心血来潮的想法,算不上真正的梦想,细细想来,我好像从来没有过正经的理想。
那天看到一本书叫做《童年》,我看了一下简介,说是介绍各种人物的童年故事,我想着这肯定是一本故事书,买回来正好又多一本睡前读物,不止可以让我了解了解那些名人不为人知的故事,说不定孩子还可以从名人故事中领悟到一点东西,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呢。
我拿到书之后,先是走马观花的浏览了一遍,然后心想:哦,果然就是名人的童年故事。
可是,我躺在床上给小勋读故事时,越读越不对劲。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名人传记,因为它既不符合“名人”,也不符合“传记”。它只是讲述了各种各样的孩子在童年时发生的一些事,这些故事里的主角有些小有名气,有些却不为人所知。甚至很多发生在特定年代里的故事,连小勋都能听出满满的悲凉。
《童年》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玛丽·德布莱辛。她一直在为儿童和成人创作,在她近百部的作品中,有不少作品屡屡摘得国际大奖。曾经获得法国重要文学奖“梅迪西斯外国小说奖”、比利时“贝纳尔·维塞勒奖”、意大利“小说奖”、法国“童书奖”。
而这本书的插画家就有意思了,是玛丽的丈夫克劳德·旁帝。旁帝可是被欧洲认为能和《爱丽丝漫游记》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媲美的童书作家。
这次夫妇联手,创作了这本《童年》,在书中,玛丽负责讲故事,意在向孩子传达:所谓成功,并不以财富、名望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找到适合你的路,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哪怕是普通人。旁帝负责插画,他将雕刻、摄影、绘画、拼贴等创作方式和插画结合,来激发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作者夫妇的童年
书中选取了56个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讲述了他们的童年往事。这些人里有名人、有普通人、甚至还有神话人物,他们是在告诉我们,不管你是否富有,你都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未来,用独一无二的方式改变世界。
说过了作者的厉害之处和客观的内容分析,再来说说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吧。
一、故事中的坚持、困苦和梦想,引发了我和孩子深深的思考
电影《少林足球》中有一句台词:“做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呢?”网络上通常用咸鱼来比喻那些不做事、不想动、没有梦想的人。
小勋有一阵子的梦想就是当咸鱼,他说:“我长大了就想每天躺沙发上玩手机、看电视”,我一惊,果然是我亲生的。
以前我的终极梦想就是小勋描述的这样,但我看了《奇葩说》一期关于咸鱼的辩论后,程路那句“难道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这句话就像魔咒一样一直在我脑子里转。每次我想放弃时,这句话就洗脑般提醒着我,再坚持一下。
如果说,这句话是我的魔咒,那么《童年》这本书可以说是小勋的魔咒。我们在书中看到了很多很多的孩子,一直到成年依旧在坚持童年的梦想,并且这些梦想都伴随着贫穷、战争等苦难,但他们都坚持下来了。
比如,英国著名喜剧演员卓别林;日本著名的画家葛饰北斋;法国著名总统夏尔·戴高乐,他们长大后从事的职业都是小时候所热爱的,尽管他们的童年时期都非常贫穷,但是为了梦想,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并且一直在坚持着。
小勋看完这几个故事,跟我说了一句人生导师般的话:喜欢一个东西,就要一直去研究怎么把它做好,要是不研究、不努力的话,这种喜欢就像小孩子玩过家家,永远也不能成功。我们总是在告诉孩子,希望他长大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一定要记得教会他什么叫“坚持”。
二、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童年,让孩子了解历史
乔治·屈维廉说过: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
书中有一个安妮·弗兰克的故事很感人,她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长得乖巧可人,喜欢拿父亲买的笔记本记日记。可不幸的是,身为犹太人的他们,后来被纳粹抓进集中营,全家只有父亲幸存了下来。这是一个战争的故事
书中的安妮
还有一个叫克劳德特·科尔文的想当律师的小姑娘,她不肯在公交车上给白人让座而遭到起诉,导致终生成不了律师,最后嫁给一个已婚男人,过完了平淡的一生。这是一个种族歧视的故事。
克劳德特·科尔文的童年故事
最后再说一个中国人人皆知的孔子的故事,在他出生前,父亲已经有九个女儿,但由于女孩无法从事祭祀活动,于是64岁的老父亲上山祈愿。终于,孔子诞生了。在战乱频发的年代,孔子学习认真、热爱阅读、践行礼仪,提出来以仁义诚信为基础的道德观,改善人际关系,使社会安宁。这是一个诚信与礼仪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
书中这样的故事有很多,有些人的童年看起来很糟心,但正是从这些故事中,我们才能懂得现在的“和平、安定”有多难得和值得珍惜。
我总是告诉小勋,我们现在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其实,我说千百遍,也不如孩子自己看一遍来得更加记忆深刻。书中的这些小故事通过介绍各种人物的童年,呈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潜移默化地提醒着孩子,“和平”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东西。
三、对父母而言,这些小故事是警醒
知乎上有一个高流量话题,就是有人问:怎么告诉一个三岁的孩子哭闹是一件让人讨厌的事?我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提出这种问题,这个爸爸/妈妈是想把孩子军事化培养吗?
对孩子过分严格并不是好事情,三岁的孩子哭闹只是一种本能的诉求。我们要做的不是让孩子压抑情绪,而是疏导和陪伴。
书中有两个正反例子,我们来看一下严格的父母和慈爱的父母,对孩子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苏菲·罗斯托普钦有一个非常严厉的妈妈,她妈妈为了磨砺苏菲的意志不让她吃饱穿暖;整年让她穿单衣;冬天不让盖棉被;也不让她垫舒服的褥子。甚至出去散步遇到狼时,她的母亲不仅不担心,反而是生气,并且把苏菲的头按进一条小溪,说是可以让她冷静下来。
苏菲的整个童年都是在严厉的惩罚和打骂声中度过的,她从来没有感受过母亲的温情。虽然后来的她成了伯爵夫人,也写了一本著名的小说叫做《苏菲的烦恼》,但看到小说里那个偷吃马粮和常常挨打的小女孩,还是觉得心疼不已。
这是一个严厉到变态的母亲,虽然苏菲后来小有成就,但她心里的苦和渴望只有她自己知道。看过了严厉的妈妈,再看一个慈爱又伟大的妈妈。
她就是爱因斯坦的母亲。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小时候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语言表达有障碍,诵读能力也很差。所以,14岁的他被赶出了学校。幸运的是,他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他的妈妈一直鼓励和支持他。后来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爱因斯坦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最重要的是,爱因斯坦一生都是一个可爱,又保持好奇心的人。如果他没有一个无条件爱他的妈妈,我相信天才还是能成为天才,但可能是一个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天才,而非有趣。
书中这两个对比的故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很多人疑惑,那些没有被好好爱的孩子,最终该有出息的还是有出息了,而没出息的,你怎么爱也没用。其实不是的,财富和地位只是展现给外人看的“出息”,而内心强大和充满阳光才是自己的“出息”。
最后,我想说一下书的封面,我真的很喜欢。一个穿红衣的小孩站在一个大树岔路口,前路四通八达,但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好像怕走错,又好像都想试试看。
有一句话叫做“条条大路通罗马”,意思是只要你选择了,就一定可以到达自己想要的目的地,生活有着无限的可能,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道路。而站在大树根部出发的小男孩,大约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忘了童年最初的梦想,要做到勿忘初心。
《童年》是一本可以大人、孩子共读的书,不管是谁,都可以在这些童年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回想起儿时最初的梦想。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还记得自己童年时的梦想吗?你实现了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