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跟大家分享了一系列让孩子感受数学之美的纪录片,结果收到妈妈留言说,希望也推荐一些与阅读相关的资源,让孩子感觉阅读并不枯燥,借此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这里的阅读习惯,我想不仅仅是“看书”而已,而是孩子能够阅读的方式学习并理解自己与周遭的一切,所以今天想跟大家通过3个角度分享一些优质的关于阅读的纪录片和资源,分别是“关于经典和名家的创作故事”、“和书打交道的那些人和事”以及“让孩子练习写作的有趣点子”,文末也附上了纪录片的观看方式。
从故事开始,让孩子沉浸在阅读的兴趣中
孩子的阅读是从故事开始的,我们第一次通过眼睛,聆听逝去的人和事时,那种欣喜又感动的心情总是最难忘的。
在作者描绘出的错综复杂又引人入胜的迂回曲折中,我们感受到了自己以外的世界,然后想要了解更多更多,所以,让孩子先读故事吧,不仅仅是书的故事,还有关于书以及创作者背后的故事。
1.
BBC《书香》系列
豆瓣评分:8.5
“谨以此片献给所有爱书之人。”
这部纪录片是BBC制作一部讲述从中世纪到现代的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一共有4集,分别是《圣经》、《坎特伯雷故事集》、《爱丽丝梦游仙境》和《一九八四》。
从古老的手抄本一直讲到今天的电子书时代,跟着影片的娓娓道来,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
《爱丽丝梦游仙境》是孩子们都知道的故事,第三集就专门介绍了这本最火的古代连环画。
《爱丽丝梦游仙境》是谁画的?它经历了哪些风波才得以出版?书中角色的典故和一些用意,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和孩子一起看,一起了解这本史上最多插画师为它配图的儿童书籍之一。
记得纪录片里就讲到,本来插画中渡渡鸟的后面还有一只猴子,但在文字却没有说明,原因是据说那只猴子指的是达尔文,因为当时他的进化论饱受争议,所以作者借此开了个小玩笑。
这些经典作品诞生的故事,就像让一本书有了生命,在它背后的人注入了怎样的经历去完成它,延续至今到我们面前。带着孩子去感受这些散落的故事,并把它们串联起来,不仅是在阅读书本身,而是去了解一本书的故事,像了解一个人一样,亲近它,深挖它,让它成为你思考的起点。
这就像纪录片里说的那样“我想喝一杯法国勃垦地红酒和我要给自己注射3.5ml的酒精,这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2.
《英国小说家们的自述》
豆瓣评分:9.0
这部纪录片可以作为孩子了解英国文学的开始,整部片子是以时间线的脉络的,从一战之后讲到90年代初,在这近80年间,英国作家是怎么通过自己的作品思考和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自己的故事。
影片一共分成3集,每集60分钟,可以让孩子对这些奇才、怪才产生好奇,然后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里面讲述的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英国小说家,像伍尔夫、奥威尔、福斯特和托尔金等等。而且资料很齐全,有很多当时记录下来的采访和作家本人的录音,既能让孩子看到这些作者长什么样,还能听到声音,真实性很强,
看这部纪录片,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去感受这些作者的思考,他们是如何观察和理解自己和周遭世界的。在战争年代亦或是和平的日子,他们的大脑都在不停歇地运转,不停地创造和表达,以记录和改变世界。让孩子思考看看,如果是自己处在相同的年代,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其中呢?
看完之后,也可以把纪录片中提到的书整理成一个书单,让孩子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尝试读读看,如果觉得不理解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把书的主题变成一个可被讨论的内容,边看边探讨,随着孩子接触得越多,以及年龄的增长,原本不理解的内容就会慢慢被吸收了。
3.
BBC《书谜》第一季
豆瓣评分:8.7
很好的一部纪录片,一共六集,一集讲述一本书,可以看作是孩子的一个兴趣导读,里面可以看到作者的原始手稿和信件,令人很激动。
每一集都会由一个主持人带着自己的“偏见”去跟大家探讨一本书,但是因为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的书,所以聊起来的时候非常生动有趣,不是教科书式的讲解。像《第一本对开》里剧作家的朗读,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正在看一幕戏剧。
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这类纪录片,不要完全照收其中传达的观点,我们可以先问问孩子自己的想法,当孩子可以通过了解他人对一本书的解读和思考,再一次审视自己的想法时,也是他们批判性思考的开始。
4.
《他们在岛屿写作》
豆瓣评分:6.7-9.2
说完这么多国外的作品,也跟大家聊聊台湾的几位文学巨擘,《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就是台湾五位精锐导演拍摄一部纪录片。
一共6集,讲述的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者:林海音的《两地》、周梦蝶的《化城再来人》、余光中的《逍遥游》、郑愁予为的《如雾起时》、王文兴的《寻找背海的人》和杨牧为的《朝向一首诗的完成》。
看林海音的这一集,就好像在看《城南旧事》里的“小英子”的长大后经历的一切,走入她的书桌、生活圈、编辑台,以及她在特殊年代里是怎么独当一面,经历风霜,温柔中透露着强大的力量。
和孩子一起感受这代文人所坚守的东西吧,其中也包含着许多无可奈何与放弃,但也是因为这种错综复杂的情感,才让他们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这也是孩子从复杂角度理解他人的过程。
和书打交道,是一场奇妙的旅途
让孩子喜欢阅读,其实是需要氛围的。
就像喜欢看书的人,往往对书籍本身也有着一种眷恋的情感。不论从书封、纸页的质感,文字的字体和间距都有着一种细致的感受。
而书店就更不用说了,很多时候,书店的存在本身似乎就有着一种安抚的力量,心浮气躁的时候走进书店,闻着书页特有的气味,心思就能沉淀下来,想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喜好,常常带孩子去书店或者图书馆肯定是没错的,有时候我们只需要营造出适合看书的环境,孩子自然也会养成习惯。
这一部分为孩子介绍两部内地和台湾的纪录片,就是在诉说“书与人之间的故事”,能让孩子感受与书打交道是怎样有趣的一种体验。
1.
《书迷》
豆瓣评分8.6
这部纪录片是央视出品的,讲述了一群可爱的爱书之人的故事。一共四集,分别是《一本书的诞生》、《书店风景》、《淘书迷的地图》和《贩书记》,讲了做书人、开书店的人、淘书人和贩书人与书之间的千丝万缕。
我很喜欢第一集里,朱赢椿老师设计的《平如美棠》,大家看图片应该都有印象,作者饶平如是一位87岁的老爷爷,在08年妻子美棠去世后,开始用画笔记下两个人的生活故事,纪录片也记录了这本书的设计过程。
因为,这本书饱含着细腻的丰厚的情感,所以作为设计者的朱赢椿,尽量减少自己多余的设计,而是按照老爷子对色彩要饱和的要求,给书面用了饱满的正红色。再由饶平如自己为书名题字,并画下一朵海棠花。
最后,这本书出版后销量就达到法国亚马逊“中国”分类的第一名,在国内的销量也达到20多万本。这也是朱赢椿所说的“纸质书永远不会消失”的理由,他的设计,为一本书注入了更多的情感。
纪录片里,还聊到了编剧史航作为淘书迷的一面,他淘来的书已经把2间平米的房子都堆满了。而有人问他买这么多书看得完吗,他的回答幽默而浪漫:我头顶有那么灿烂的星空,但我未必认得每一颗星星。
不管是设计书、淘旧书、开书店和卖书的小贩,他们对书都有着不可名状的喜爱,这种执着在现在碎片化信息的时代显得特别可爱,而感受他们的专注与可爱,也能让孩子与书更亲近一些。
2.
《书店里的影像诗》
豆瓣评分:9.1
这部纪录片严格意义上称不上为纪录片,它更像是一些书店和开书店的人的采访片段,因为每集只有3分钟,一共记录了台湾40家独立书店的风貌。
3分钟只能够做一次书店的全景展示,或是一个书店老板一日工作,或者听他给你说一个小故事。但是,每个3分钟都有着满满的人文情怀。
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家书店,专门做国外引进的绘本,大部分都是一些旧书,但是会以非常便宜的价格卖给小朋友和家长。
书店里每天都堆满了书和孩子,而他们自己的孩子更是在这些扎堆的好玩故事中长大的,老板说,因为自己的孩子很喜欢这些绘本,两个人又很希望能多陪伴孩子,于是干脆开起了这家书店。
店里经常有外国的游客走进来,他们看到这些书都会惊讶一阵子,然后挑选几本带走,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些书都代表着他们人生某个阶段的一些记忆。
这对开书店的父母也是这样想,他们知道,等孩子长大后,回想起这些书,想起的其实就是和父母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
每一间书店老板的个性都不一样,书店的风格也都不一样,绽放出不一样的光芒。
这40家书店里有老板住了十九年的书店。
有专门为大小孩子开的书店。
有等火车的书店……
可以把纪录片里的书店做成一个地图,去台湾旅游的时候就可以带孩子一一去探访。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到书店经营真实的状况,就像最后导演侯季然说的那样:“拍完才知开书店是辛苦、一点也不浪漫的行业,也庆幸这些书店为连锁店满街的台湾保留了文化多样性。”
表达自己的故事,让思考涌现出来
阅读,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这里的阅读,我们强调的是批判性地阅读,再分享一个教给孩子批判性阅读的文学小课堂,不是纪录片,而是用短动画视频的方式,去探讨“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批判性阅读的意义是什么?”等等问题,每集只有4分钟左右,叫做《CrashCourse的10分钟文学课》。
从乔治·奥威尔到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再到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等等经典的文学作品,和孩子探讨种种问题。
通过这样批判性的阅读,孩子能够:
更充分的了解别人的生活提高感同身受的共情能力赋予自己更相应的语言工具,更准确地叙述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和孩子做一些有趣的写作练习,下面这个小视频,就是一个“小说创作”的点子指南,我们还可以延伸出更多的练习,比如怎么让自己写的东西变得更有趣?或者是怎么写一个悬疑故事?
当孩子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学会了批判性阅读。就大胆跳出作者的框架,去创造自己的世界吧!
PS:留言回复“阅读”获取所有纪录片的观看方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