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人都有“坎普”
很难简单的说清楚什么是坎普,与之相关的关键词有铺张、浮夸、幽默、艳俗、戏剧化、讽刺、雌雄同体、恐怖、审丑等...坎普面相众多,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与多元的文化发生反应,进而产生更为丰富的意义。
在描述坎普的文献中,谈论最多,影响最广泛的还是桑塔格《关于“坎普”的札记》,在其中用58条札记的方式帮助大家理解坎普。
特别的是“趣味”一词在文中使用黑体加粗,强调了坎普是一种趣味至上的审美方式。这篇文章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结构严密,逻辑清晰的论文,其中的叙述经常前后重复,显得矛盾重重。然而正是因为坎普的复杂性,所以我们最终要回归到感受力上,越是条分缕析的对其进行归类,越是容易将坎普教条化,最终也就距离坎普的感受力越来越远。
为了尽可能通俗的理解,可以把坎普理解为一种小众的玩笑性趣味,是对夸张以及“非本来”的热爱,是一种趣味至上、甚至是恶趣味的“坏品味”,对他们来说玩笑要开得足够大,理解要足够有落差,才越是符合他们的趣味。
桑塔格以纨绔子来形容这种小众群体,他们无视主流审美标准,乐于寻找新鲜的视角,以玩笑的方式来审视事物,在未被人探索过的地方寻找趣味。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异”,即非常态化的。
而过于完美的东西,则显得平常,所以真正坎普的都是次一等的东西,用陈冠中的解释是:“最好的坎普是哪些未成正果的过分用心之作。故此,平庸、温吞或偷工减料的东西不会是好东西。”?
如果将坎普其比作一个人物,则是用单条腿强撑着站立的形象。所以纯粹的坎普在态度上绝对严肃,在面貌上并不完美,即坎普桑塔格所说的“失败的严肃”。
坎普最终需要回归感受力,试举一例来看看坎普的趣味是如何产生的。主持人在大型节目中的态度是绝对严肃的,而他们的声调和套句则显得浮夸、造作,这种严肃与浮夸的错位体现的就是坎普的趣味。
二、贵族的”坎普“
桑塔格提到坎普趣味产生于贵族阶层,并且存在于那些寻求新奇事物的小圈子,大众并没有闲情逸致来发掘这些趣味,而高雅的人也未必会对于“坏品味”如此的痴迷。
只有有钱有闲同时又不满足于大众趣味的人,才会痴迷于坎普。在物质生活已经充裕、大众开始追求精神享受的今天,大批人在审美取向上代替了曾经的贵族阶层,追求小众的乐趣,坎普也从亚文化走向主流,在趣味上也逐渐走向娱乐化。
三、坎普中的娱乐的由来
“问题不是‘为什么是滑稽模仿、仿拟、戏剧性?’,而是‘滑稽模仿、仿拟、戏剧性何时获得了坎普的青睐?’。”?
桑塔格认为“分界线似乎出现在18世纪;在那里可以发现坎普趣味的起源,哥特风格的小说(风格盖过了内容)、中国工艺品(在工艺品中感受中国文化)、讽刺画(玩笑的方式讽刺)、人工废墟(在虚假的形式中怀旧)等。”当时的鉴赏者们用玩笑性的观看之道,来满足自身的娱乐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坎普的趣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趣味的标准随时间而变化,曾经习以为常的东西,在以后也可能被解读出新的趣味,实际上坎普并不变易事物,改变的是我们的观念。
所以坎普是一种脱离当时环境和观念限制,带有误读性质的主观审美。由此坎普趣味的起源可以随着我们的观念变化不断回溯。
根据桑塔格的描述。绘画中的坎普趣味最早可以追溯到卡拉瓦乔。他并不遵守当时宗教绘画的严肃规则,喜欢将自己的脸置换到各种宗教题材的作品中,比如在《手提歌利亚头颅的大卫》中,这种篡改经典的方式被我们称为“恶搞”。
四、进化吧!“坎普”!
长期以来,贵族阶层作为坎普的鉴赏者,而这些贵族阶层的更替则推动了坎普趣味向前发展,19世纪作为贵族的替代者的是文化方面的纨绔子,比如诗人、作家、设计师等等,而在20世纪,则大多是同性恋者,他们在审美取向上自封为贵族到了近代,坎普随着靖费文化发展走向大众化,坎普的趣味也慢慢成为一种娱乐化风格。
1、坎普走向大众化
进人20世纪,西方文化从现代向后现代转变,格林伯格对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进行区分,以精英的视角批判大众化的艺术与文学。在这种背景下,桑塔格通过坎普这一新感受力来反对精英建立起来的艺术等级制度,不再以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等作为评判标准。
在“审美”层面而不衰“意义”层面来体验世界,使得传统的美学评判标准落空,打通了髙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欣赏扉障,让我们可以自如的欣黉一切事物,为坎普走向大众提供了合法性论证。
2、坎普:从“地下”走向“大众”
20世纪中叶,随着消费主义的发展:原来独属于小众的趣味经过流行文化的挪用和改造,成为满足大众猎奇需要的工具,当大众开始接纳并实践,将其作为黨告个性及独立品格的标志,坎普具有抵抗意义的新奇因素就在不断实践中形成了夸张、娇柔做作、惊世骇俗的风格符号,成为一种时尚风格。
另外,坎普还有玩笑的一面,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拓宽了人们的沟通渠道,作为开玩笑的一种方式,坎普从小众之间秘而本宣的趣味发展为公众追求小众感的工具。曾经谈论坎普就是出卖坎普,现在坎普已经被出卖,成为大众幵玩笑的方式。
3、坎普:“大众”趣味的表演赛
(一)各式风格的坎普
坎普经过漫长的发展,融合了商业,艺术、大众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以其小众的“异”趣味转变为先锋的姿态,成为一种风格,充斥在我们的娱乐生活中。
坎普作为一种风格,最大的特征就長不自然的视觉感受。可以是华丽耀眼的,可以是浮夸怪诞的,也可以是惊恐骇人的,只要是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坎普者都会吸收转化。
在电影方面,约翰?沃特斯被称为恶趣味之父,他的电影常常运用夸张拙劣的手法乘展示反常、怪异和恶心的东西,在好莱坞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人物造型带有明显的奇幻色彩,夸张的颜色搭配华丽的造型,显得夸张做作,给人怪诞的审美体验。
在广告上,Gucci的广吿也称的上是坎普风的代表,通过对美术史上的作品进行拼贴“恶搞”,搭配时尚的元素,显得既复古又现代,既神秘又荒诞,这种混搭拼接的方式也带来新奇而诡异的视觉体验。
在时装方面,年Metgala名为“坎普”的舞会则是对坎普风格最直观的呈现,将自己装扮成吊灯是对新艺术的致敬,而七只眼睛显得恐怖骇人,则是对当下坎普风时尚的回应。
(二)极具反差感的坎普
“坎普悬一种不时往正经的‘没正经’它是幽默的条件,也是它夸张扮相的特征。”坎普也是玩笑化的表迖方式,俱导用游戏的精神来对待生活,感受生活的戏剧化。
在艺术方面,何利平则是坎普的典范,2015年他在成都街头开展的行为艺术《只要心中有沙,哪里都是马尔代夫》是对一本正经开玩笑的完美检释,他赤着上半身躺在路边提前备好的沙上,假装在度假,作品的荒诞性与周围车水马龙的现实环境形成的反差产生了一种黑色幽鼠一瞬间分不清他的怍品和规卖,究竟谁更荒诞。
五、坎普的孪生姐妹
坎普对高雅和低俗采取等量齐观的态度,使得“坎普”和“媚俗”两个概念常常发生混淆。马泰?卡林内斯库说:“如果先锋派和坎普时尚可以求助于那些显然同最确定无疑的媚俗艺术相联系的形式与技巧,媚俗艺术反过来也可以通过模仿先锋注意的外表获益。”?
这句话揭示了坎普和媚俗的亲缘关系。坎普的感受力允许人们沉浸在在最糟糕的媚俗艺术中,媚俗艺术借此模仿坎普的形式来获得先锋性,这使得从表面上常常难以区分坎普和媚俗艺术。
从文化内涵上来看,媚俗艺术是典型的现代产品,它自觉的创造符合消费者口味的文化商品,是刻意迎合的态度,是纯然娱乐的。而坎普则是对一切文化等量齐观,不仅可以在良好的趣味中寻找恶趣味,也寻找劣等趣味中的良好趣味,是一种带有娱乐性质的严肃立场。
小结
坎普的自觉产生来源于贵族阶层对于小众趣味的追求,带有“异”的审美特征,最初是指用非常规的视角看待事物来获得大众感受不到的乐趣的欣喜体验,带有了娱乐的基因。
随着坎普慢慢发展,从最初的一种趣味变为更为广泛的感受力,一切事物都可以被纳人观照的范围,但其核心仍然是区别大众的趣味。随着流行文化的发展,大众开始追求个性独立,小众感成了大众的追求,坎普就变为一种带有先锋性质的怪异风格。
所以,坎普是夸张的、戏谑的,也是怪异的、荒诞的,坎普拥有众多的面相,一切非常态的冲击力都是坎普用来来传递情感的方式。
如今坎普已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中,既是多元的观看视角,也是玩笑化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代表一种以新奇、怪异、不自然感受为特征的时尚风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