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中国人最想要的社会,莫过于“大同”,最想看到的画面,莫过于“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我们的中国梦;这个梦实现不易,但人们孜孜求索:比如希望厨房,让乡村少年吃上了干净、热乎的三餐;比如免费午餐,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加个菜,营养加分;比如惜食堂,一家“以爱相连”,每天要拯救约5吨被浪费食物的免费食堂。这是一家“有问题”的食堂,餐品都是用回收来的剩菜和临期肉类制作;这也是一个“香港奇迹”,自年诞生以来,让无数贫苦老人和低收入家庭得以吃上温热的饭菜,更让香港学生和市民懂得了“关爱”和“惜食”,明白到“粒粒皆辛苦”的真正意义。这一切,还是要从“香港”说起。繁华贫穷,都是香港香港,梦与现实交织的地方。中环的五光十色是它,元朗的饔飧不继是它,“惜食堂”所在处——九龙半岛的深水埗,则是香港最港味、也是最有名的贫穷区。港片《古惑仔》《无间道》《食神》,演绎着这片市井之地的悲欢离合。真的置身其中才知道,TVB里捡垃圾婆婆的生活,不是戏里剧照,而是现实。比如80岁的赵婆婆,早上6点出门捡纸皮,一干就是14个小时。每天都不敢休息,不然手停口停,三餐无以为继。有时,实在饿得不行就翻垃圾桶。找到一个发霉的面包,挖掉坏的部分,照样咽下。65岁退休的罗伯,找了一份刷马桶的工作,早上4点出门,晚上7点下班,一刷就是13个小时。只为一日三餐能饱肚。没人能想象,假如突然有个意外,或者是哪天再也干不动了,他们的生活,要如何继续。而这些都只是深水埗贫苦老人的一个缩影。充满奇迹,又复杂的香港,交融中西。它繁华、摩登,又自有一股自然清新,人们行山出海,生活好不惬意。但繁华背面,悬殊的贫富差距,又让人心酸不已。香港万人口里,贫困人口超过万,平均每6个香港人就有1个活在贫困线下。万人,正深陷食不果腹的贫穷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时,社会老龄化也在不断加剧。近5个人就有1个老人,而每3个老人中就有1个长期营养不良……与此同时,从生产、加工、销售再到消费者手上,食物却被层层浪费。菜摊当天卖不出去的蔬菜,超市临近保质期的面包罐头,不再新鲜的速冻肉食……数不胜数。酒楼饭店厨余浪费尤其大,有的食材还未烹煮,就因样子不好看,扔掉了。据统计,香港每天都有吨厨余被丢进堆填区,要辆卡车才拉得完。一边是有钱人的大鱼大肉,不断浪费粮食;一边是弱势群体,挣扎在温饱线上,过着饥肠辘辘的生活。面对此情此景,有人心生悲悯,有人忍不住“行动”。比如董爱丽。她是香港证券界“雪茄王”、众利股票主席董伟的女儿。主修经济学的董爱丽没有接班父亲的生意,反而设立小宝慈善基金,开展首个食物回收及援助计划,创办“惜食堂”,通过回收仍可食用的剩余食物,烹煮成营养均衡的热餐食,分发给有需要的人,以此缓解穷人的温饱问题。比如Victor。她曾是博览馆的运营经理,年得知“惜食堂”成立,毅然辞去高薪职位,申请加入其中。惜食剩余,以爱相连食物惜食堂初创时期,举步维艰。整个团队,包括厨师物流行政,不到20人,愿意捐赠的市民和机构只有35个。但他们毫不懈怠。商场、超市、酒楼饭店……“惜食堂”团队一家家拜访,劝说商家把剩下的食物交给他们,帮助那些无依无靠、三餐难以为继的长者。“地球上的资源,每个人都没有资格去浪费。”从小衣食无忧的董爱丽,谈起糟蹋食物的问题,态度十分坚决。惜食堂的口号也很简单:停止浪费,解决饥饿,以爱相连。他们相信坚持久一点,希望就大一点。从蔬果、干货饮品到粮油杂货、冷藏食品,只要还可安全使用,都是惜食堂的目标。惜食堂每回收一份食物,都要通过严格的安检程序,在确认没有任何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再烹饪成营养均衡的“爱心饭盒”,送到有需要的长者手中。刚开始,惜食堂每天只能制作20个盒饭,但后厨从不马虎,每天都会认真考虑食材搭配,注意少油,少盐,少味,忌辛辣,甚至每个菜都要用温度计衡量温度。他们把老人们当做自家爷爷奶奶一样去关心,争取每一顿餐食都要做到营养均衡,又适合老人口味。年,“惜食堂”在柴湾开设了中央厨房,每天制作个饭盒。有时候也会有老人义工过来帮忙拣菜洗菜。他们觉得自己有免费食堂可以吃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助人又助己,挺好。可那时候知道“惜食堂”的香港人仍然不多,为了维持整个回收计划的运作,团队成员不时还要自掏腰包。转机出现在栋笃笑的黄子华加入之后。得知惜食堂背后的故事,黄子华被深深感动。他不仅加入了食堂的义工团队,还自费给他们拍了多部宣传片做推广。在黄子华的纪录片之前,很多人都不知道香港还有这个机构。而纪录片播出之后,整个香港都知道了“惜食堂”。就像黄子华所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多多益善,少少无拘”。在黄子华的呼吁下,很多热心市民纷纷应征做义工,“惜食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