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说过,他找到了自己的爱丽丝,得到了无数的艳羡和祝福。《致爱丽丝》是郎朗最爱的作品之一,也是无数人都听过的经典之作。可这位「爱丽丝」是谁,恐怕很多人都不曾知晓。她是否就是贝多芬的爱人,她又是一个有着怎样故事的女子?你不知道的原名《致爱丽丝》的原名叫做《a小调巴加泰勒》,是贝多芬在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钢琴小品一般是单乐章结构的短小曲目,而奏鸣曲是采用奏鸣曲式写成,一般是三乐章或多乐章结构。)为什么大家都爱它这部作品柔美动人、短小精致,且技巧简单,几乎成为钢琴初学者必学的一首作品。但是其中运用和声手法依然体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作曲家的风格,不折不扣地体现了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方式,对后世仍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高度的艺术性和表现性也使之成为不少音乐家喜爱演奏的曲目。叫做特蕾莎的女学生关于爱丽丝有两种说法,在至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位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贝多芬写下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蕾莎,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马虎的发现者之后,这份乐谱一直留在特蕾莎那里,贝多芬也没有自留底稿,因此没有收录在他的作品集里。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书写传记,在特蕾莎的遗物中发现了手稿。年,诺尔在德国西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致特蕾莎》错写成了《致爱丽丝》。从此,爱丽丝的名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最后的愿望另一种非主流的说法是:年圣诞夜,21岁的贝多芬穷困潦倒,他没有烧鹅,没有樱桃馅饼,也没有圣诞节的喜悦。在维也纳著名的斯提芬大教堂门口的楼梯上,他遇到了一个正在哭泣的小姑娘爱丽丝。他的邻居雷德尔巴塞特老爹身处弥留,而老人夙愿还未达成,老人坚信如果不能满足他今生的最后一个愿望,他就升不到天堂。音乐的力量“他的愿望是什么”贝多芬问。“他想去波利尼西亚的塔西提岛看看森林和大海;还想去阿尔卑斯山,但是神父们帮不上忙,就把我赶出来了。”贝多芬随她见了双目失明的老人,然后轻轻走到墙角,打开了几乎快要腐朽的旧钢琴。当手指触到琴键的一刹那,一种特殊的情感油然而生,仿佛是天使在歌唱着为他指引方向。致爱丽丝老人听着,说他看见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西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我的灵魂终于可以升入天堂了。老人对贝多芬表示了感谢,但贝多芬却说:“要感谢美丽可爱的、天使一般的爱丽丝把我引到了这架钢琴前,请允许我把这首曲子献给可爱的爱丽丝。我会把乐谱记录下来,带着它走遍全世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