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这样一条视频火了,让人看了焦虑无比。
在香港中环有这样一个传说:凌晨6点的健身房里,挤满了年入百万的金融精英们。
(来源:
陈溥江)一位博主在凌晨5点20分打车去中环,检验这个传说是否真实。
6点到达后,天还未亮的中环办公楼灯火通明,还有人在加班。
健身房里更是人多到离谱,两层加起来大概有20个人,要知道这可是凌晨6点啊。
有拉伸的、有撸铁的、有跑步的......
博主采访了一位正在椭圆机上挥汗如雨的女生,问她:
“在中环工作的人,为什么都这么早起呢?”
女生云淡风轻地回答:“大家都这样啊,大家都很努力。”
更令人细思恐极的是,这位博主还拍过晚上11点20分的中环办公楼。
(来源:
陈溥江)每座大厦都还灯火通明,博主采访了一些正准备下班或抱着笔记本电脑出来透气的金融白领。
有人透露自己基本上每天早上7点上班,晚上9点左右下班,偶尔也需要加班到11点多;
有人则称自己早上9点半上班,凌晨1点到2点下班,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是常态。
所以,在中环工作的精英白领们,是已经进化掉了睡眠了吗?
凌晨6点在健身房锻炼,之后就要马不停蹄去办公室上班,加班到晚上11点多还没回家,这恐怖的作息卷到令人费解。
看过这样一句精辟的总结:亚洲三大卷王:韩国人不睡觉,日本人不吃饭,中国人不放假......
凌晨2点10分的韩国,随处可见不睡觉在那学习、工作、聊天、聚会的年轻人;
午休时间的日本便利店,则挤满了用一个饭团和一杯咖啡就算对付一餐的日本社畜;
而凌晨6点的香港中环,在健身房里挥洒汗水的金融白领们也是一道风景线。
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一书中提出这样的观点:
“21世纪的社会不再是一个规训社会,而是功绩社会。
功绩社会充满积极的口号,它看似自由,却让人们在过度的积极性中自我剥削,直至精疲力尽,感到疲累和抑郁。”
深以为然。
02前段时间的热搜上,挂着这样一个词条:“月收入四万是什么体验”。
点开前,我以为会看到一些中产们海外度假、吃有机蔬果、看演出看展的享乐日常。
然而,评论区里,画风却都是这样的:
“你是不知道,4万有4万的苦。弄了个平的房子,每个月都是月光。
生活质量并没有提高多少,全给了银行和炒房的了。”
“每天最不喜欢的就是醒来,因为醒来后就面临一堆事情要处理,到公司后事情接踵而来。”
“每天吃的10块钱盒饭,没有休假累得像狗一样,也不敢乱花。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没有月薪三五千那种不操心无压力,也没有月薪10万那种财务自由。”
忙碌且不快乐的中产们,不光自己卷,甚至他们的下一代更是卷到离谱。
一位广东家长,晒出了自家孩子每天腰背挺直、端坐在书桌前努力学习的样子。
而窗外就是豪华江景,对面则是广州塔,据说这里的房子差不多要10万多一平。
一位上海妈妈,则晒出了自家孩子的“幼升小offer大满贯”。
对,你没看错,就是幼儿园升小学,为了让孩子能面试上好一点的国际学校,小小年纪就上起了补习班。
英文、中文词汇、数学、逻辑题......每天都有满满当当的任务要完成。
这和《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一书中描述得一模一样:
“无法把孩子送进贵族学校,就跟被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逮到一样恐怖。”
看了下她们家小孩准备上的上海中芯学校国际部,更是震撼不已。
三十多门艺术选修课,24个体育选修项目,以及各种学生社团,都在把孩子往精英人才方向培养。
感受一下一些学生的美术作品吧......
甚至还有很多中产家长,已经不满足于让自家孩子学习普通的马术、冰球、管风琴、围棋了。
而是让他们学习起了开飞机......
03很多人不理解,都已经奋斗到中产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卷生卷死,不给自己喘口气的时间?
事实上,中产可能才是最焦虑的一个群体,表面看似风光无限,背地里却总是承受着害怕阶级滑落的不安。
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红皇后所说:“你必须时刻不停地奔跑,才能使自己停留在原地。”
要榨干自己的全部精力加班,才能保证在职场上不被其他人淘汰;
要饮食清淡、坚持健身做好身材管理,才能给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要花大价钱买奢侈品包包,才能打入名流社交圈;
要让小孩从幼儿园开始就准备面试顶尖名校,才能让他不输在起跑线上......
一旦失去“中产身份”,对他们来说,就是万丈深渊。
因此,他们总是活在无尽的压力和焦虑之中,似乎永远都无法坦然接受快乐的降临。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泰勒,提出过这样一个幸福矩阵:
人群大致可以分成4类,分别在4个象限:
第1象限,既快乐又有意义:自我实现型。
第2象限,追寻意义忽视快乐:忙碌奔波型。
第3象限,既不追求快乐也不追求意义:虚无主义型。
第4象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9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