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60年代中期的某一天,大不列颠女王隆重地邀请一个男人到自己的宫殿里做客。
男人相当瘦削,两个肩膀一高一低,说话的时候总是不敢直视对方眼睛,有时候发一个字母,得磕巴好几秒。
他颤巍巍地将几本自己出版的书籍送到了女王的手上。
女王满脸微笑地接过书籍,旋即笑容消失,因为她看到书籍们的封面上写的是——《代数几何学入门》《行列式初论》和《几何符号化》。
女王看得一脸懵圈,抬头打量起男人;她怎么也不能相信,就是这个任教于牛津大学的数学教师写出了一本风靡全国的童话。
男人的名字叫刘易斯·卡罗尔,他的作品叫《爱丽丝漫游奇境》。(又译《爱丽丝梦游仙境》)
01、
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瞬间便悟了。
这部童话自年出版至今已经风靡了整整年。
它至少被翻译成国文字向世界各地传播,流行程度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的作品。
爱丽丝、疯帽子、渡渡鸟、柴郡猫、三月兔、睡鼠、红皇后,这些角色已经在时间的洪流里存在了3个多世纪,无数孩子曾在朦胧的睡前听父母用温和的声音讲述那个奇幻瑰丽的地底世界。
在那里,喝一口水就能缩得像老鼠一样大小,吃一块蛋糕马上又会变成巨人;
蘑菇吃右边就变矮,吃左边就长高;
刺猬当棒球,火烈鸟当球棒,士兵弯个腰就是拱门;
还有扑克牌人格化的老好人国王以及粗暴专横的皇后。
整个世界观突破了传统“很久很久以前”的童话叙事,将梦境与现实相结合,“现代性”极其突出。
这种光怪陆离,让《爱丽丝》给人清新的感觉。
同时,它无比适合进行视觉化。
第一次出版时,负责给《爱丽丝》画插图的是英国著名画家约翰·坦尼尔。
当时咱们的数学老师卡罗尔正是在得到了他(约翰·坦尼尔)的承诺(答应为《爱丽丝画插画)后,才毅然将《爱丽丝漫游奇境》从00字扩写到了字。
足见坦尼尔在当时的英国,分量有多重。
但我明白,很多朋友熟知的爱丽丝形象恐怕不是坦尼尔操刀的版本。
而是这样:
或者,这样:
这两个形象,前者是迪士尼上世纪50年代推出的动画版《爱丽丝漫游奇境》,后者是年拍摄的《爱丽丝漫游奇境》3D电影。(由米娅·华希科沃斯卡扮演爱丽丝)
如果说卡罗尔的故事引读者入胜境,那么这些电影,就是将《爱丽丝》真正地推向世界。
年,《爱丽丝漫游奇境》上映,它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但仍受到观众的广泛欢迎,全球总票房破10亿美金,并且拿下第83届奥斯卡的“最佳服装”和“最佳艺术指导”两项殊荣。
足见这么多年过去,《爱丽丝》的热度依旧不减。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个风靡全球的故事,作者将其写出来的契机是什么呢?
02、
故事里的爱丽丝,原型是谁?
如果看过原著的朋友,翻开《爱丽丝》的首页,会发现赫然写着:
“献给爱丽丝·普莱森斯·李道尔。”
这位爱丽丝·普莱森斯·李道尔,正是故事里“爱丽丝”的原型。
卡罗尔不仅炽烈地“表白”,还把书里的两个重要日期规定为5月4日和11月4日,这是爱丽丝的生日和“半生日”。
在为爱丽丝撰写这篇童话故事之前,卡罗尔成为了爱丽丝家的常客,常常带着爱丽丝三姐妹在泰晤士河上泛舟,他与爱丽丝的父亲是牛津大学的同事。
年的一天,在一次常规的“泛舟时间”,10岁的爱丽丝问卡罗尔能不能给三姐妹讲一个故事。
卡罗尔想了一想便开口讲述了起来,于是乎,这个“小女孩掉进兔子洞”的故事就此诞生,就在卡罗尔随游艇摇晃着身子,将这个故事全部讲完后,听得入神的爱丽丝马上询问卡罗尔能不能把这个故事写下来送给她。
卡罗尔果真写了出来并将手稿送给了爱丽丝,这就是《爱丽丝漫游奇境》故事的由来。
这份珍贵的手稿在爱丽丝晚年迫于生计时被以英镑拍卖,辗转流落到一位美国收藏家的手中。
此人去世后,美国人为表彰英国盟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贡献将其回赠给了英国,上百年过去,这份手稿如今躺在了大英博物馆,供世界各地的游人们观摩。
说到这里,我们来解答一下文章开头女王的疑惑,为什么“数学老师”卡罗尔会写出这样一部想象力超群的童话故事?
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主观上,别被卡罗尔“理工男”的表象迷惑了,他童年时期就是一个制作和耍弄木偶的高手,还喜欢把抓到的蜗牛、毛毛虫、青蛙放置在放大镜下面,给它们编故事。
从小到大,一直都稳坐“孩子王”,脑子里永远都有蹦不完的鬼点子。
他还和乔治·麦克唐纳这样的童话大家是至交,所以从个人角度来讲,卡罗尔绝对有写出爆款童话的潜质。
客观上,爱丽丝大概是卡罗尔一生中最喜欢的小孩。
这位数学教师生来有口吃的缺陷(《爱丽丝》中的渡渡鸟据说就是以他自己为原型,因为口吃,他自我介绍的时候总会“渡渡渡”地哼很久),可一旦跟小孩沟通,他的口吃就会奇迹般地消失。
他一辈子都喜欢孩子,据说有一年严冬,在马路上散步的卡罗尔偶然见到一群饥饿的穷苦孩子正两眼直直地盯着蛋糕店的食品橱窗。
卡罗尔马上走过去,跟他们说:“我想你们都该吃蛋糕。”
然后就把孩子们领进蛋糕店,让他们任意挑选。
他还常常帮孩子们拍照,尤其钟爱17岁以下的小女孩。
按照今天的眼光来看,卡罗尔极有可能被定义为“恋童癖”。
然而在大量和他有关的资料中,并没有记载过他和孩子们有任何逾矩行为。
卡罗尔热爱孩子,正因此,他才能写出这样一本童话般的书。
03、
《爱丽丝漫游奇境》的故事风靡世界,自然也与中国有着不可不说的缘分。
在国内,第一位完整翻译《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人是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时间是年,“新文化运动”正如火如荼的时候。
关于赵先生的咖位,说一个事情大家大概就可以get到。
在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清华大学设立了一个“国学研究院”,聘请了当时泰斗级别的四位学者担任导师,赵元任先生正是其中之一。
其他三位分别是陈寅恪、梁启超和王国维。(有意思的是,赵元任先生在清华也曾教物理和数学,跟卡罗尔有不少相似之处)
赵元任先生翻译完《爱丽丝》后,就在序言中说:“我相信这书的文学价值,莎士比亚最好的作品亦比得上,不过又是一派罢了。”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读罢译文之后直呼“绝世妙文”。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一部童话,能够被这些大家们如此赞赏呢?
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部书很好地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腾飞的资本主义和工业文明对底层人民、底层劳动者的压迫。
故事里,随着爱丽丝越长越高,越长越大,红心皇后为了不让爱丽丝动摇自己的统治地位,便诉诸“法律”来压迫爱丽丝。
而她自己则奴役、追杀底层的人,审案的时候除了“砍头砍头砍头”,就不会其他的词汇。
这些,包括整个荒诞的“地底世界”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映射。
所以,早年的《大英百科全书》说卡罗尔“把荒诞文学的艺术提到了最高水准”。
也因此,爱丽丝的故事一直都被拿来与《小王子》《格林童话》等经典比较,但论涵义的深刻程度,它远胜《格林童话》。
论想象力的丰富,它又超过《小王子》。
是当之无愧的“童话金字塔”。
不仅仅是小朋友,大人也会觉得这故事极为精彩。
可惜的是,在赵元任先生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受国内意识形态的影响,这部光怪陆离的童话渐渐被遗忘在了角落里。
直到改革开放后,它才重新焕发了光彩,
今天,在赵元任先生的“初译本”问世近年之际,我们手上迎来了一个崭新的译本,这个译本来自青年诗人里所。
《爱丽丝漫游奇境》
刘易斯·卡罗尔著
磨铁图书出品
里所诗人的身份,让她能够很好地感知和还原原著语言的魅力,多年来,原著中大量的诗歌,一直是折磨困扰翻译者的一个巨大难题。
有了诗化的处理,这个版本在阅读体验上,或许是最接近原著的一版。
同时,在这本书问世周年之际,我们也效仿当年卡罗尔邀请画家坦尼尔为之画插图,邀请了著名插画师——JuliaSarda,来为这本书制作插图。
曾在迪士尼和皮克斯工作的Julia,无论是人物造型抑或颜色搭配,个人化风格明显。
她的作品散发着一股诡谲的神秘主义氛围,颜色和场景的搭配带着浓浓的当代气息,就像她自己形容的有“老派迪士尼的魔力”。
本书的36幅画作,全部出自她的手笔。
所以,这本书不仅有阅读价值,收藏价值上也排在极高段位。
穿过年岁月,在维多利亚时代早已过去的当下,在卡罗尔和爱丽丝都已逝去的现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褪去了当初作为“给爱丽丝的礼物”的赠品性质,更加像一部童话那样,被对待和解读。
那些关于兔子洞,关于柴郡猫,关于红心皇后的情节,在岁月的洗涤后,愈发熠熠生辉。
◢往期内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