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爱丽丝漫游记》中描写了一些不可能存在的,拥有很多东西的大聚会。在这个聚会上面,不管是年长的还是年幼的,都舍不得把书本借给别人观看。但是,儿童看了之后,能够在书本内容的提示下产生很多非常开心的想法,尽管这本书的价值比不上《瑞典家族罗宾逊》。
我们在给儿童选择圣诞书籍的时候,碰到这样一个问题。那些只管搞笑的书籍没有办法提升儿童的能力,它们只可以让儿童拥有一种不好的情感,虽然说有的时候这种情感会让生活变得很有意思。不过一旦超过了一定的界限,儿童就会养成喜欢吹牛,喜欢乱说一气的坏习惯。
儿童对《戴奥珍妮丝和特洛伊的淘气男孩》的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不过这里面描述的不是我们生存的社会,而是在联想中才会出现的世界。比方说,在联想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变成了进行探索的鲁滨孙。虽然在儿童的成长中需要一些幽默的书籍进行调味,不过切忌给予他们一些胡说八道、没有价值的书籍。
另外,还有关于圣诞节时乔治以及罗西探险的事情,或者是一些幽默的以及恐怖的事情,还有就是能让儿童知道怎么做才能拥有优秀的品格的书,这些都没有引发儿童的联想。就算是反复读这些书籍,儿童也不会把自己当成这些书籍中的一份子。儿童一定要知道一些用很多联想写出来的书籍,比方说在别的地方、别的时间拥有的很神奇的事情,或者是一个英雄在不同世界进行探索的事情,或者是在紧急的时候保证自己的安全,又或者是一些美好的童话故事。
这个时候,在看这些书籍的同时,儿童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再没有什么阻碍他们不要有这种想法了,就算是儿童清楚明白有的事情不会发生,不过这也没有影响他们对这个故事的信任。在我看来,我们不只是想要为了快乐才去联想的。如果是这样之后的时间中,我们的后代可能会将现在的我们称为没有联想能力的一群人。
到目前为止,我们从来没有用联想的能力进行过一些很宏大的活动,也没有表现得像是英雄一样,一般来说只是对自己的工作、身边的人进行努力,这个时候,我们自身的需要就变得不重要了,甚至都没有自身需要了,我们所有的奋斗都只是想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或者是为了其他人。在我们生活的年代,那些作家认为这个时代没有特别的事情会让人产生联想,因此,他们写的书籍都是对我们生活的记录。
确实是这样,假如说我们的联想能力没有让我们发明新的事物的话,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它了。那些有价值的联想能力,不只是要对事情进行一般的联想,还需要在这个联想当中发明一些新的事物,当这些事物应用到适合的地方的时候,就证明我们的联想是有价值的,它成功了。
我们联想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这种能力存储在我们的大脑里,在经过不断的成长之后终于变得完善了,这个时候,联想就跟大脑的其他功能一样,从最初的细胞进行发育,然后不断吸收养分,最后发育完善。在孩提时代会有许多的信仰,当然也是联想吸收养分最好的时候,它会在这个时期迅速生长。
儿童还能在周围的人或者事上,在其他时间的日常活动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个也是让儿童表现得很开心的事情之一。儿童在看一些有情节的书的时候,会觉得自己非常开心。在进行课堂训练的时候,比方说地理训练或者是历史训练,也可以使用自己的联想能力。假如说在儿童的大脑中没有书中写出来的古代生活的联想,也没有在其他地方不同天气的联想,我们进行这些训练又有什么用处呢?
因此,一定要实现我们进行训练的目标,充分挖掘训练的影响力。如果说我们在教室的外面悬挂着很多富有联想力的绘画,这个时候,儿童还是无法进行联想的话,那么我们的方法就变得毫无用处了。教导儿童怎么训练,怎么在训练中进行思考,这里就不多说了。在这里,我们要探索的是:智慧是需要训练的。
跟写作或者是滑冰类似,那些没有想法的儿童根本不会思考。在生活当中,我们观察到有很多没有想法、不思考的人,他们都没有用过自己的大脑。这也是儿童一定要对一件事情进行思索以及彻底了解这件事情的缘由。在经过不断地奋斗之后,儿童的知识一天比一天变得渊博了。儿童和父母会把思考的方向弄反,在这里,儿童会担当提问的角色,而父母会担当解决问题的角色,在父母看来,只要会提问就说明儿童在思考。
不过提问仅仅是进行思考的开端,也可以说是思考最简单的事情,不用耗费太多的精力。其实,对的做法是让父母担当提问的角色,儿童担当解决问题的角色。对于这个问题,儿童自己首先进行不断地思考,到了后来再由父母解开谜底,这个方法才最有效,这样一来,儿童会把这个回答储存在大脑当中。
在吃完饭散步的时候,父母也可以问难一点的问题,要求儿童仔细思索答案到底是什么,例如说“叶子怎么不沉到湖水里”“石子怎么不漂在水上”等之类的问题。“如果你打算去做某事,就竭尽全力地做好它”,如果在家庭教育中能依照这一原则,那将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可以让孩子画画、做手工、摆积木,和他们一起玩游戏,慢慢地会发现经过反复的练习,他们会完成得越来越好。
对于其他民族的一些习惯,比如法国人和德国人,对于问题的思考都比较哲学化,在他们的思想中,孩子身上不好的习惯一旦被改正过来,好的习惯就会一直被延续下去。我回忆起和海德堡的一所小学的孩子在一起学习时的开心画面。在这个班级中,孩子大多6、7岁,40个孩子在一起上学习写字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位老师教授孩子一些口语,并且把讲的单词写在了黑板上面。在他们的成绩出来之后,我们看到这40位孩子的书写没有一丝的不规范和错误。
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去做那些他们不能做好的事情,这样,孩子的印象中也就形成凡是让自己做的事情,自己都是可以并应该竭尽全力地去完成的。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帮助孩子达到最好。比如说,在学习一个打网球的姿势的时候,如果我们只是让他们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距离模仿一下,会使他们感到不尽兴,他们的大脑会感到疲惫,双眼也很干涩。
但是,假使让他们按照既定的距离和角度完成6个完整的击打网球的动作,而非简单地比划一下。再假如他的身边站着一位给他动作挑错误的同伴,一直陪伴他完成这6个动作。如果他今天没有把这些动作做好,那就让他第二天或者第三天继续做,直到能够完美呈现这些动作,而他也就迎来了属于他的精彩时刻。
结语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要培养他们这一习惯。在他们给卡片上色的时候,就要坚持上完所有的人物或者动物。半途而废,或者因为其他事情打扰了孩子,都是极为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作为家长和师长的我们,首先要让自己实现“完美”,再引导孩子实现他们的“完美”。我们应帮助他们制订完整的计划,以保证所做的事情能够一直坚持并尽最大努力地完成。如果没有完成,则不要让孩子进行下一件事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