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菲小优

现实生活中,看到那些优秀的人,人们经常会问,“当爹妈的是怎么培养的?”

又或者,人们常常以一句“三岁看老”,来概括一个孩子可能会拥有的人生。

在大人看来,似乎只有豪车、美墅、数不尽的金银财宝,才是一个成功人士的标志,然而,法国著名儿童文学巨匠玛丽·德布莱辛和著名儿童作家、插画师克劳德·旁帝夫妇似乎并不这么认为。

玛丽·德布莱童年

玛丽·德布莱辛出生于年,是法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发表过近部作品,其中多部作品荣获“梅迪西斯外国小说奖”、“贝纳尔·维塞勒奖”等国际大奖,并改编成戏剧和电影剧本。

克劳德·旁帝童年

作为成功女人背后的男人,克劳德·旁帝也丝毫不逊色,在文学成就上,不仅被欧洲人认为是与《爱丽丝漫游记》作者刘易斯·克罗尔媲美的童书作家,与妻子合作的插画作品富有幽默感并且构思独特,更是屡获大奖。

在夫妇二人合作的《童年》一书中,不仅向我们展示了56个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肤色、生活在各个时代(甚至是童话里)的人的童年经历,更是引发我们对自己曾经是个孩子这件事深深的思考。

每个人都曾经是小孩

居里夫妇

《童年》不计较写的人是不是英雄。书中共写了56个孩子的童年,他们之中有大名鼎鼎的20世纪的“世纪伟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身为王子却普度众生的释迦摩尼、史上第一位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家的科学家玛丽·居里夫人、臭名昭著的“血腥玛丽”——玛丽·斯图亚特,也有让·博诺姆、欧仁妮、布拉泽、克劳德·科尔文这样在史书上查无此人的小人物。这本书告诉读者,无论一个人长大以后成就如何,但他们都曾经是小孩。

《童年》插画第48-49页

《童年》不计较写的人活到多大年龄。书中有出生即为奴隶,在不堪重负的辛苦劳作中逃离,随后向全世界控诉资本家的罪恶,用所有生命呼吁禁止雇佣童工,12岁就被黑手党一枪毙命的伊克巴勒·马西;也有一口气活到岁寿终正寝,欧洲第一个进入西藏首府拉萨的自由女性亚历山德拉·大卫·尼尔。在这本书中,年龄不是评价一个人是非对错的评判标准。

《童年》插画第56-57页

《童年》不在乎一个人的职业是不是“高尚”。书中有度过27年牢狱之灾,却终生都在为终结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而奋斗的南非国父纳尔逊·曼德拉;也有几乎被自己“神箭手”父亲威廉·退尔射杀,在当时只有10岁,头顶着苹果沉着面对父亲弓箭,只在史书上留下了“威廉·退尔的儿子”称呼的小孩。

《童年》封底(部分)

《童年》甚至也不明确地区分真实和虚幻。书中有中国古代神话里补天造人的女娲,也有在伊甸园里偷吃苹果的夏娃,更有被狼养大的孩子、罗马城的创建者罗慕路斯和雷慕斯。在作者看来,无论日后的成就如何,无论后世人强加给这些人怎样的评定,更无论他们日后从事的职业,甚至真实或者虚幻都不是顶顶重要的事,唯一重要的是——书中的他们曾经都是孩子。

藏在童年里的密码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个人在孩童时期所受的教育,往往与日后的成就有着莫大的关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世界上第一个女编程员阿达·洛夫莱斯就是如此。在当时社会不允许女孩学习数学和科学的时候,她的母亲就教她数学。虽然因为痛恨阿达的父亲英国著名诗人拜伦,阿达的母亲拒绝其和文学产生半点联系,但在数学和科学领域她给了小阿达足够的自由,让自孩童时期开始便扎在书海里畅游。

长大后的阿达很优秀,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计算机编程的人。为了纪念阿达·洛夫莱斯为计算程序拟定“算法”,写作的第一份“程序设计流程图”的贡献,美国国防部耗费巨资、历时近20年研制成功的高级程序语言命名为Ada语言。

《童年》第页

在这一点上,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童年教育则完全相反。因着某种不可知的原因,巴尔扎克的母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把他丢给奶妈、管家。7岁时,巴尔扎克就被丢到了寄宿学校,在寄宿学校学习和生活的7年中,母亲只去看了2次,还不欢而散。

缺少父母的爱护,缺少和人交流的经验,巴尔扎克变得越来越腼腆、越来越不爱和别人说话,最后因为成绩不佳被学校开除。虽然写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人间喜剧》,也几乎成了世界上最高产的小说家,巴尔扎克一生都活得很不快乐。

大概因为小时候被母亲接近“遗弃”的经历,和母亲无休止的争吵也几乎贯穿了巴尔扎克的一生,于是这个高产的写作天才,年仅51岁便积劳成疾死去。

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奥地利著名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也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或许,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也该认真思考,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怎样的度,才能避免类似阿达天天做题没有玩伴、被强制优秀的童年,或者巴尔扎克孤独、恐惧,不得不从书中汲取营养的童年。

唤醒内心的小孩

怎么评价《童年》这本书呢?

成熟的大人或许觉得这本书写的太简单,每个人物的童年经历不过寥寥数笔——左边整页五分之四的内容,用简练的文字写孩子的童年,仅有五分之一的内容写孩子长大后的经历,这简直不是一本“人物传记”该有的样子。而右边却用了整页的配图,与孩子童年的遭遇一一对应,这样就更不像是一个“传记”该有的样子了。

《童年》内页实拍

这本书的确不是一本正宗的“传记”,实际上它是一本写给孩子的绘本。正如本书的封面所展示的那样,我们曾经都是孩子,只不过在我们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慢慢忘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

我们好像不痛不痒地长大,似乎小时候遭遇的颠沛流离、忐忑不安和幸福甜蜜,都在某一天忽然被抹去了痕迹。

可是,事实远非如此。那些关于童年的记忆始终藏在我们的脑子里、心里,刻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上,也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

《童年》第25页

作者玛丽·德布莱辛说,“没人见过一座山是怎样长起来的,哪怕是用了很长时间;人类就像山,也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成长,只是没人留意过它的成长过程。”

《童年》一书在序言中说,这是一本适合6-12岁孩子看的书,我却觉得它更像是一本写给我们这些大人,也是曾经的小孩的话,它需要付出多一点时间,去了解曾经的我们自己。

这是一本适合大人和小孩一起读的书,你会情不自禁地打开浏览器去查询这些或者出身名门望族,或者姓甚名都谁闻所未闻的孩子的一生;也会在阅读孩子的故事时,有些感同身受地落下泪来;更会默默地去想,“没有孩子,就没有大人”,没有曾经自己经历的一切,就没有如今自己的一切。

《童年》封面

人生从来都不是坦途,我们也如封面中那个小孩一样,时刻面临着种种路径的选择,我们或许会长成一个还不错的大人——参天巨树,或者走入一条万劫不复的死路——未知的小径。

这个世界,需要单纯、简单、像纯净水一般的灵魂,而那个干净到透明的灵魂,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内心那个脆弱、懵懂的小孩,它一边孤独地长大,一边期待着我们偶尔能够开启与它对话的时间,知晓曾经的我们有过的梦想与期待,也明白没有曾经的小孩,就没有如今的我们的道理。

我们不该忘记,我们曾经都是小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3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