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现代德国 戏剧家和诗人,他所创立的“史诗剧”理论和表演体系,自三十年代以来引起了世界戏剧界的广泛注目。
布莱希特出生于奥格斯堡一个造纸厂老板的家里,资产阶级的家庭生活,很早就引起了他的厌恶。年 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他作为明兴医学院的学生,医院看护伤员。有一天,他弹着吉他给伤员们演唱了一首骇人听闻的歌谣《死兵的传说》。歌谣叙述一个死兵被从坟墓中挖出来,在绅士、牧师、医护人员簇拥下,在狂热的小市民的欢呼中重新被送上前线的离奇故事。布莱希特以旁敲侧击的手法,揭露了德国帝国主义散布的“热爱祖国”、“英勇牺牲”等口号的欺骗性,抨击了当时在德国广泛流行的民族主义狂热,控诉了这场帝国主义战争。
这首诗成了希特勒法西斯上台后剥夺他的公民权,迫使他流亡国外的一条罪状。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在德国社会 联盟的领导下,巴燕工人举行起义,成立议会共和国,医院的士兵委员会代表。起义遭镇压失败后,布莱希特根据这段经历创作了剧本《夜半鼓声》,流露了作者因十一月革命失败而产生的失望情绪。剧本经里昂·弗希特万格帮助修改和推荐,于一九二二年九月二十二日上演,同年获“克莱斯特奖金”。二十四岁的布菜希特从此受到德国戏剧界的注目,一九 年被聘为明兴话剧院的导演兼剧评。一九二四年应当时德国 导演马克斯·来因哈德之聘,到柏林德国话剧院任剧评。
当时的柏林舞台生活非常活跃,约有五十多家剧院竞相演出,在世界戏剧生活中,形成了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焦点。些 导演为抵制资产阶级商业化所开展的革新戏剧的实验,给布莱希特留下了深刻印像,尤其是艾尔文·皮斯卡托为创立具有高度 治倾向的无产阶级戏剧所进行的“时代戏剧”的实验,给布莱希特很大启发,成为他创立“史诗剧”的一个重要动力。在这些年月里,布莱希特以不懈的创作热情和进步的艺术见解,逐渐吸引了一批剧作家、评论家、演员、导演、音乐家和舞合美术工作者在自己的周围,开始探索戏剧革新的道路。
布莱希特早期作品大部描写由于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经济制度所引起的形形色色的社会弊端,并以犀利的笔锋对资产阶级社会发动挑战性的攻击,但也流露了迷茫失望的悲观情绪。布莱希特并未停留在这种资产阶级叛逆的地位,而是不断地去认识和揭示资产阶级社会机器的作用和本质。这种努力必然引导他注意观察社会发展规律。
据布莱希特的合作者爱丽莎白特·霍普特曼记载,他从一九二六年便开始钻研《资本论》,后来又进入柏林马克思主义工人学校,结合创作活动系统地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并自觉地把自己的创作活动,纳入到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服务的轨道。歌剧《马哈哥尼城的兴衰》()、《三分钱歌剧》()和话剧《屠宰场的圣约翰娜》()便是最初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尝试,而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的《母亲》()和一系列教学剧,都是最早直接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服务的作品。
《母亲》是布莱希特同君特·魏森堡、斯拉坦·杜多夫和音乐家汉斯·艾斯勒合作改编的。作品表现了一个普通劳动妇女,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从不觉悟到觉悟,进而成长为为无产阶级解放而斗争的战士的过程。剧中《赞美共产主义》一段歌词,是德国无产阶级文学的 诗品。《母亲》一剧于一九三二年为纪念罗莎·卢森堡遇难十三周年首次公演,共演出三十余场,在劳动人民,特别是在劳动妇女中引起强烈反响,法西斯势力对此极为恐慌。二月二十九日再次上演时,遭到警察的千涉,演员们采取坐在观众席上读剧本的方式坚持演出。这场戏成了作者、演员、观众对法西斯势力的示威。
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日希特勒在德国垄断资本支持下攫取了 权,国会纵火案发生的第二天,布莱希特被迫离开德国,从此开始长达十五年之久的流亡生活。他先后到过欧洲许多国家, 不得不离开欧洲,途经苏联去美国。布莱希特在此间写的《老子出关著道德经的传说》一诗,以浓厚的哲学趣味,表达了反法西斯斗争必胜的信念。他把自己流亡比作老子出关,说这是“因为在国内善良重又软弱,邪恶重又得势,”但他坚信法西斯恶势力,必将像河里的顽石一样,在流水的冲击下被摧毁。
在流亡岁月中,布莱希特积极参加了反法西斯斗争,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剧本和小说,他一生中的代表性作品大多是在这些颠沛流离的日子里创作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571.html